数字报刊 : 阿坝日报汉文版 | 阿坝日报藏文版 | 四川民族教育报 | 往期数字报 |
第01版:要闻

身到 心到 做到

——九寨沟县党员干部践行“一线工作法”纪实

■周永利 记者 贾启龙 杨骁

抗震救灾现场,党员们顶着烈日挺身而出抢险救灾,昼夜不分只为争分夺秒确保群众生命安危;农家的院坝中,党员干部扑下身子与群众交心谈心,处处激荡着扑面暖流。在广袤的九寨大地上,许多基层群众发现,有越来越多的党员干部来到了自己的身边,出现在自己最需要的地方,与自己同吃同住同劳动,为自己解难题、办实事。

“让每一位需要帮助的群众都知道党和政府的关心,让每一名困难的群众都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今年以来,九寨沟县立足实际,紧紧围绕“全域发展、绿色崛起”总体战略和“四个全域、四个九寨”战略规划,深入开展“践行一线工作法、千名党员进农家”活动。秉持“百姓是天”这一理念于全过程,全县党员干部找到了为群众服务的坚实舞台,探索出了一条新时期党建引领脱贫攻坚的创新之路。

听民意、解民忧、化民困……一次次求真务实的走访,找准基层发展中一件件难题;一处处事无巨细的纾难谋富,攻克农村脱贫路上一道道难关;一个个党员干部忙碌的身影,换来了农牧民群众一张张幸福的笑脸。“践行一线工作法、千名党员进农家”活动,让城镇与农村、机关与乡镇、干部与群众在九寨大地上共同谱写出一曲决胜抗震救灾,决胜全面小康的大合唱。

做抗震救灾“最矗立的旗”——“背靠背同心戮力” 党员与群众同谱大爱赞歌

党旗在抗震一线飘扬, 党性在危难时刻彰显。

漆黑的夜晚奋不顾身查看灾情、顶着烈日挺身而出抢险救灾、忍受饥饿疲乏奔走于山村小寨、昼夜不分只为争分夺秒确保群众生命安危…… 这是九寨沟7.0级地震发生后,九该县广大党员干部在抗震救灾一线,以实际行动践行“一线工作法”,弘扬“九寨精神”,用责任和担当诠释对党忠诚的镜头。

漳扎镇安置点,飘扬的旗帜上“党员志愿服务队”几个大字格外耀眼,成为引导救灾力量的新坐标,陆续有外地车牌号的应急救援车辆根据旗帜的指引到达漳扎镇安置点。这意味着全镇17个村(社区)党支部、400多名党员全部动起来了。

“到一线去,到当地百姓和外地游客最需要的地方去”。当鲜艳的旗帜飘扬起来的时候,临时党支部有了驻地,村党员干部有了工作点,村民有了主心骨,应急力量、救援物资有了统筹处……

马家乡乡村两级党员干部全部在地震发生后第一时间返回到工作岗位,党员干部们冒着夜雨和次生灾害的威胁,开展走村入户查看灾情、疏散群众、抢修道路、宣传政策、分发物资、维护稳定等工作。

“马家乡党员志愿服务队”“马家乡党员社会治安巡护队”“马家乡党员应急小分队”“马家乡党员交通抢险队”……随着一面面鲜艳的旗帜在一处处救灾现场迎风飘扬,该乡干部群众不分男女,一股战天斗地的力量在党旗的引领下迅速凝聚。

震后走进机械轰鸣正在抢修的苗州村通村道路施工现场,只见10余名身着迷彩服、臂戴“共产党员”袖标的青年男女正配合着一辆装载机挥汗如雨,或用铁锹清理着细小的石子,或徒手搬运一块块落石,或指挥装载机安全操作……

走进胜南新村广场,一面鲜红的“马家乡党员志愿服务队”旗帜下,10余名党员干部正忙着搭建避险帐篷,而村中赶来协助搭建帐篷的农村党员们,由衷地感慨道:“看到了党旗,就感到了温暖;看到了党旗,就看到了集结令,紧跟党旗冲锋号,我们战天斗地精神足。”

面对次生险情频发、抗震救灾的严峻形势,马家乡6个党支部快速反应、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哪里险情最危急,支部就向哪里延伸挺进。面对灾情、群众的期盼,全乡106名党员挺身而出、勇挑重担,用自己的身躯和臂膀展示着共产党人的责任与担当誓言。

8月9日中午13时,曾经一度失去联系的苗州村随着道路的恢复通畅,全村群众一片欢呼。苗州村村民色郎介深有感触地说:“再大的灾难,只要有党委、政府在,有党员干部在,我们的希望就在,梦想就在。我们深信有了党组织这个‘主心骨’,天塌不下来!”

党员干部动起来。“没得说的,党员都在前头”,说起震后九寨沟全体党员干部的表现,无论是当地群众还是游客都纷纷点赞。

做解难“碾顽石的夯”——面对面“相亲认亲” 城市与农村壮丽交响

在今年的端午节前,九寨沟县民政局工作人员贾小军一家人早早就包好了粽子。“今年包的粽子格外多,因为要准备一大份给双河乡的‘亲戚’送去。”

贾小军口中的“亲戚”其实与他并没有血缘关系,而是双河乡张家梁村李玉英老人一家。李玉英老人今年81岁,家中有两个儿子,一个身患精神疾病,另一个患有耳疾,全家人过得十分清贫。“践行一线工作法、千名党员进农家”活动启动后,李玉英老人一家成了贾小军的“结亲”帮扶对象。

说是帮扶对象,可贾小军却把李玉英老人当作了真正的“家里人”。“我自己本身也带残疾,李婆婆年龄那么大,两个儿子还是残疾人,不帮不行。”送钱、送米、送油、送鲜肉、送蔬菜……只要有时间,贾小军总拿些东西看望老人一家。不仅如此,他还联系了外地的爱心人士,每月为老人一家固定捐赠500元钱。

李玉英一家今年正在修新房,家里比较凌乱。只要时间允许,贾小军每次都会带着妻子和孩子一起去看望老人,力所能及地为老人做些家务。每次老人都要留贾小军一家人吃饭,虽然只是一碗酸菜面,却已经是老人家最能拿得出手的饭菜,其中的心意不言而喻。

永丰乡菜园村村民魏青明友意外受伤,摔断了骨头。可住院时才发现,医疗救助对象中怎么也查不到魏青明友的名字,一大笔医疗费成了全家最担心的事。

这也急坏了担任该村驻村工作组组长的永丰乡副乡长董沙沙。那几天,董沙沙每天都在医院、医保局、村里来回跑,最后终于弄懂了其中缘由:魏青明友已经脱贫,但他目前处于脱贫巩固期,刚退出贫困户档案,又还没归入到巩固提升档案内的“空白期”,依然能享受到相关的救助政策。在董沙沙的奔走帮助下,魏青明友的档案很快被录入,医疗费也很快得到了解决。

“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一些群众听不懂深奥的大道理,但他们也是最纯善的,一个小小的举动、一声嘘寒问暖的问候,就能换来真情相拥。”董沙沙说道,帮助魏青明友的过程,也是她自己熟悉政策、转化角色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锻炼了业务能力,还增强了一名党员干部的使命感、责任感、荣誉感,更获得了当地村民的信任。

下基层,不仅要身到,还要心到,更要做到。全县3809名机关党员联系服务10334户群众,实现非贫困村、非贫困户全覆盖,真正了解基层实际,了解群众需求,把群众的“心事”当成“大事”来做,把一家一户解决不了的“难事”当作“实事”来抓。扶贫举措从重点突出到全面覆盖,确保全县经济社会均衡发展,为决胜小康社会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

做倾听“倒苦水的缸”

——手拉手“帮亲助亲”机关与乡镇同频共振

只有多用脚步丈量民情,才听得到群众的心里话,准确的民意反映上来,正确的措施才能落实下去。

自“践行一线工作法、千名党员进农家”活动开展以来,县财政局工作人员王继军成了永和乡新华村的常客。“农村许多的事不是没办法,而是不了解。”翻看王继军“民情笔记”密密麻麻记录着他走村入户以来,每一户这样那样的问题:资金不够想谋求更大发展的,家庭成员身患残障要求更多照顾的,技术不好想要进一步学习农业技术的……

“干部的价值在于干事。”在王继军看来,作为“践行一线工作法、千名党员进农家”的一员,就是要到农村去,经常坐“灶头”听民声,掀“炕头”看疾苦,下“地头”寻富路,把帮助困难群众脱贫,增进百姓福祉牢记于心、付之于行、见效于民。

除了“访民情”,更要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永乐镇组织委员、大岭村“第一书记”郭智联系的一位村民,刚开始到她家走访,她没有热茶招待,但是却满脸笑容、满嘴“好话”。从该村民家出来,村干部却告诉郭智,这是村上最不支持工作的一家!“那一刻我才明白,我和群众的距离竟是群众冷冰冰的称赞。”郭智告诉记者在那之后,只要下村就去她家,一个月最多的时候去了十七次,每次去就是聊家常,情况好的时候聊几分钟,不好也就几句话。

终于有一天,这位村民破天荒的泡了一杯茶给郭智。“郭书记,你到我们村来到底是干啥?天天来我家又是干啥?”“我就是来陪大家摆龙门阵的!”郭智的这句话让这位村民敞开了心扉。原来她不配合村上工作,是因为以前她觉得村“两委”做事不公平,总是针对她家,现在对村“两委”极不信任……与该村民的交流谈心后,郭智组织村“两委”召开会议,敦促村“两委”签订保证做事公平公正,接受群众监督等的工作承诺书,并在户主代表大会上宣布,让全村群众监督,这让大岭村的干群关系更和谐、融洽。

“要想发现问题、让群众信任你,就必须嘴勤腿勤,必须带着真心真情。”郭智告诉记者,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沟通交流不够,产生了一些原本不是问题的问题,多了些原本不是矛盾的矛盾。“解开群众心里的疙瘩,关键是要听得进去、说得明白、做得公正。”

据统计,自“践行一线工作法、千名党员进农家”活动开展以来,该县37名县级领导每月到联系乡(镇)、村(社区)蹲点,带头进农家、带头解难题、带头助增收,实现村情、社情、民情“三清楚”,共收集意见建议43条,解决群众急难愿盼问题38个;62个县级帮扶部门通过入户走访、实地察看、民情恳谈、院坝交流等方式,深入开展党员结对共建、蹲点调研,主动参与制定联系乡(镇)、村(社区)帮扶计划、提供各项绿色通道,帮助联系村制定发展思路132条,提出发展意见建议96条;干部合力解民忧,按照“抱团帮扶、合力攻坚、促进发展”工作思路,重点围绕精准扶贫、基层组织建设、产业发展等,着力解决实际问题,共化解基层矛盾纠纷110余起,为民办实事好事67件。

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需要”,把群众最需要干部的时间作为“第一时间”,带着浓厚的感情,九寨沟县全体党员干部在“第一时间”内解决好群众最盼望解决的问题。

做致富“扎篱笆的桩”

——心连心“亲上加亲” 干部与群众高度融洽

决战贫困戮力同心,共建小康责无旁贷。九寨沟县党员干部下农村,就是在不断铸就扶贫攻坚的“动力”,激发精准扶贫的“活力”,更凝聚起脱贫攻坚的“合力”。

易地扶贫搬迁是“从源头斩断贫困之根”的重要举措。双河乡松柏村二组,地处高半山区,经济发展基础落后,并且有两处严重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威胁着当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易地搬迁,成了松柏村二组最好的脱贫出路。几年前,九寨沟县就计划将松柏村二组进行整组搬迁,可无论怎么做工作当地群众都不愿意搬迁。

对于祖祖辈辈生活在高山上的群众来说,“故土难离”的情结早已在他们心里扎了根。问题远不止这些,归根结底,当地群众不愿搬迁是因为心里还有诸多疑虑:“修房的钱上哪找?新家住不住得下?致富门路从哪来?”

怎样打消群众的顾虑,如何获得群众的信任?成了搬迁工作中党员干部面临最大的一道难题。“走基层走的是个过程,绝不是走个‘过场’。”县民政局工作人员陈晓兰的帮扶对象班二女已经82岁,舍不得离开故土的她十分不愿意搬迁。多次动员无果后,陈晓兰想到班二女在外打工的孙子班富强。通过对班富强的思想劝导,最终班富强说通了自己的奶奶同意搬迁。

“县里、乡里的干部每次来村里做工作都是一大早来、半夜才回,久而久之,一些村民的固执想法被干部们的行动所感化,不仅打消了原来的疑虑,而且还懂得了感恩干部们的帮扶。” 该村村支部副书记杨玉莲告诉记者,如今松柏村二组搬迁工程建设正如火如荼,258亩脆红李也开始挂果,一个即将易地搬迁的贫困村寨正向新的生活迈进。

永丰乡双龙村贫困户张庭祥,在驻村干部和“第一书记”的帮助下,自己通过扶贫贷款租了6亩地,开办了生态养鸡场,村委会主任白建勇主动与张庭祥联系签订收购协议,张庭祥信心百倍地说“今年自己要奔康”;双河乡松柏村枇杷滞销,县农水局、扶贫移民局和双河乡党委政府专门成立工作组和邛崃市第四批援藏工作队松柏爱心枇杷联络小组一起,借用媒体力量,通过电视、微信、开设微店等方式,帮助松柏村拓展枇杷销售渠道,顿时全国各地的枇杷订单纷至沓来,7月4日当天就有20000多斤枇杷装上了运往邛崃的大货车,松柏枇杷“火了”也“活了”;草地乡在寻求村民王玉元本人的意见后,利用14000元的扶贫产业发展基金,为他量身制定了饲养阿坝中蜂产业脱贫项目……一项项政策落地,一件件实事生根,干部在一线奋斗,群众在家中奔康。

“活动来了一阵风,活动结束无影踪”,是群众对党员干部下基层活动最大的担忧和诟病。下基层如何成为党员干部的工作常态?为此九寨沟县始终将纪律作为保障,将督查作为抓手,把群众满意度作为先导,将机制体系建设、规范监督运行常态推进。

攻破党员干部思想主体意识上存在“失高点”,连接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存在“失联点”,平衡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存在“失衡点”。通过 “践行一线工作法、千名党员进农家”活动的开展,九寨沟县以建强基层组织为支撑,构建了一个党员干部和群众近距离、面对面交心谈心、同谋发展的新平台,拉近城市与农村、机关与乡镇、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产生了听民声、解民困的良性互动,形成了群众得实惠、干部获历练、发展上水平的多赢局面。

中共阿坝州委机关报 阿坝日报社出版
总编辑:何君 副总编辑:刘树刚 华文军 克波 杨刚
阿坝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0500500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虚假新闻举报:0837-2828785

2017-08-23 ——九寨沟县党员干部践行“一线工作法”纪实 5 5 阿坝日报 c38042.html 1 身到 心到 做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