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 : 阿坝日报汉文版 | 阿坝日报藏文版 | 四川民族教育报 | 往期数字报 |
第01版:要闻

还一片绿地 还一片水秀

——红原县环境保护工作纪实

■唐杨烨 记者 邹阳

“每次来到红原,优美的生态环境,总让我心情特别好。”在红原县,时常能听到游客对当地生态环境发出的由衷赞美。

红原县是长江、黄河上游重要的生态屏障,对长江、黄河上游水源涵养、下游水资源平衡有着重要作用,也是国家生态建设规划的重点区域之一。近年来,全县上下凝心聚力,致力于生态环境的修复和保护,大力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环保工程,空气质量达标率100%,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到Ⅱ类水域标准,环境质量优良天数不少于328天。

保护林木草场 构筑生态屏障

“前些年,红原县草原沙化土地以每年10.63%的速度增长,全县草场受到威胁,通过大力开展防沙治沙工程,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该县环保林业局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

瓦切镇是该县受沙化影响较严重的乡镇,由于地质结构土壤层薄、过度放牧等原因,草地土壤容易遭受风蚀。为有效遏制草原沙漠化,总投资500万元的德香村沙化治理试点项目在2008年正式启动实施,经过近10年的努力,该村沙化土地治理总面积达到了5956.3公顷。

近日,记者走进瓦切镇德香村,穿梭于项目工程的示范基地之间,映入眼帘的是枝干繁茂的高原红柳树和正待新绿的草地。沿途的标识牌、简介牌上治理前后的对比照片,清楚地记录着该试点项目在治理后带来的巨大变化。站在制高点上放眼眺望,绵绵起伏的山丘上和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一米多高的红柳树密密麻麻地铺展开来。临走驱车回望,德香村高低起伏的沙丘和滩坡上,网格状的沙障处处可见,牢牢锁住了流沙。网格中栽植的红柳树,一行行、一排排,向四面延伸。昔日的“不毛之地”,现已变成了沙生植物斗芳争艳的生态家园。

“自2008年实施防沙治沙工程以来,林草植被恢复553.33公顷,林草植被管护50公顷。针对地区不同情况,我们采取不同的治理模式,以林草植被恢复、畜草基地建设、填沟还湿、鼠害防治、沙生植物基地建设等为手段,达到了‘治理一片、见效一片、保护一片’的效果。”该县环保林业局负责人如是说。

去年4月中旬,在红原县瓦松路95公里道班附近,村民们发现,在森林公安民警的陪同下,8名种树人“特别认真”“一脸严肃”。一问才知道,这些都是森林公安抓获的盗伐林木违法行为之人。

“红原森林资源匮乏,生态极其脆弱,一旦遭受破坏,生态系统很难恢复,开展补种树木活动,既是对违法行为人实施行政处罚的一种手段,也是加强生态资源保护、恢复森林生态系统的一项措施。”该县森林公安民警告诉记者。

近年来,红原县加大对广大群众进行森林保护宣传教育的力度,切实增强生态保护意识,维护森林资源安全和林区社会治安稳定。 “这几年的经历告诉我们,只有扎扎实实保护好森林生态,森林才会把金山银山回馈给我们。” 刘松作为护林员,对此感受颇深,“原来为了生火做饭、建房需要就砍树,啥也不想。现在我们发展绿色生态产业的路子可多了!旅游、林菌、道地中药材等都离不开良好的森林生态。”

守护河流湿地 构建生态家园

“这里明显与前几年不一样了,拍到了不少以前没拍到过的鸟类,现在我只要拍到新的鸟类,就会马上告诉县林业局工作人员,让他们做记录。”摄影爱好者王庆新喜欢在日干乔湿地拍摄鸟类,对于近几年湿地的变化,王庆新感触颇深。

近年来,随着各项湿地保护措施的落地落实,如今,日干乔湿地内生活着黑项鹤、白鹳、金雕等鸟类80余种,白臀鹿、藏原羚、藏狐等兽类10余种。截至目前,红原县已投入资金8306.05万元,恢复湿地8.5万亩,湿地保护效果显著。

上世纪80、90年代,为了增加放牧面积,当地百姓在日干乔湿地内挖掘排水沟渠,加之鼠害、过度放牧,人畜在相对固定的地方重复憩宿,地下水位下降,大量湖床、河床裸露,导致日干乔湿地出现萎缩和退化的迹象。

2011年,国家投资3045万元启动实施了日干乔生态湿地恢复工程,通过蓄水补湿和填沟还湿等方法,日干乔湿地在红原渐渐焕发出新的生机。

去年,河长制工作在我州全面铺开,红原县按照中央和省、州相关工作部署,全县51条河流共计55段确定了副县级以上河长35名,乡镇级河长57名。以河长制为依托,大力开展各项治理工作,既降低了环保成本,又让环保工作实现了常态化。

“河长制工作的实施就是要求我们要对每一条河流的生态环境都了如指掌,特别是攻坚难度大、与群众利益关系密切的工作,还要随时根据新情况,定好‘盘子’适时调整,这样才能把造福百姓的民生工程做实、做细。”红原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刘健在与记者交谈时说到。

实行河长制以来,红原县拆除临河菌棚539处,关停整合砖厂21家,引进动物尸体无害化处理厂,设立6处饮用水源保护地,关闭17个采砂点……各项工作的实施让该县水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水生态持续健康发展。

近年来,红原县还大力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当初,不理解为啥天天抓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现在看到优美的城乡环境,自己舒服了,游客对红原的优美环境也感到很满意,我们的生意也越做越好了。”在红原县城经商的刘老板现在也主动参与到搞好城乡环境工作中来了。

“如果没有规划的整体性,就不会有治理的彻底性。”为此,红原县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协调解决环境卫生整治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制订全县城乡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方案。按照县城辐射乡村,点、线、面逐步推进的思路,提出了“除陋习、树新风,创造宜居宜业宜旅新环境”的总体要求,积极调动全民参与,该县成功创建成为全省文明城市。

如今,漫步在红原县滨河路,清澈的河道碧波荡漾,五彩的灯光灿若星河,一个充满魅力与活力,宜居、宜业、宜旅的高原新城正在奋发崛起。

中共阿坝州委机关报 阿坝日报社出版
总编辑:何君 副总编辑:刘树刚 华文军 克波 杨刚
阿坝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0500500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虚假新闻举报:0837-2828785

2018-03-13 ——红原县环境保护工作纪实 5 5 阿坝日报 c53275.html 1 还一片绿地 还一片水秀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