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 : 阿坝日报汉文版 | 阿坝日报藏文版 | 四川民族教育报 | 往期数字报 |
第02版:综合新闻

春风六十载 高原教育硕果香

——壤塘建县60年巡礼之教育篇

开栏语

60年光阴荏苒,60年沧桑巨变。回首60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壤塘各族儿女砥砺奋进,开拓创新,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辉煌,实现一次又一次飞跃,书写一页又一页华丽篇章。步入新时代,壤塘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4万多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振奋精神,凝聚力量,深入推进“四更壤塘”发展战略,为建成“一城、两县、三地”谱写新的篇章,奋力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为实现壤塘县与全国全省全州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从即日起,本报将推出特别报道“喜迎县庆·辉煌60年——壤塘建县60年巡礼”特别报道,以看成就、看变化、看发展为主题,从教育发展、交通出行、医疗健康、产业调整、城乡建设等方面,全方位、多角度展现壤塘县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取得的累累硕果和壤塘县各族人民团结奋进、争创一流、勇于进取,不断推动壤塘县跨越发展的精神风貌。敬请读者垂注。

夏日的壤巴拉高原草长莺飞,绿水环绕。在壤塘建县60年之际,行走在杜柯河、则曲河畔,美丽壤巴拉正以崭新的姿态映入眼帘。

60是一个数字,它可以是时间、年龄甚至是历史。对于壤塘县的教育事业来说,60意义非凡。

1958年,壤塘县建县,壤塘县教育事业一路走来,风雨兼程。60年来,壤塘县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历届县委政府把科教兴国、教育兴县,优先发展民族教育事业摆在了突出的战略位置,全县上下掀起了办学高潮,形成了“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民以支教为荣、教以育人为责”的育人环境。如今,全县基础教育全面发展,中小学软、硬件条件逐步改善,教学质量和教师队伍素质稳步提高,全县教育事业迈上了更高的台阶。

发展

教育设施设备不断完善

在杜柯河畔,与县城隔河相望的尕日新区,一座黄红相间的建筑格外耀眼,是壤塘县一道靓丽的风景。这是该县新建的藏汉双语寄宿制小学,2017年8月建成投入使用。

在距离县城3公里以外的岗木达乡,又一座靓丽的新校园闯入视野,崭新的教学楼,宽敞的操场……这是壤塘县刚刚建成的双语寄宿制中学。今年3月4日,这所新校迎来了第一批学生。

如今,在壤塘,最漂亮的建筑是学校得到生动体现。

“我们小时候读书,每天要走4个小时的路,还要翻一座山才能到学校,现在的孩子上小学就可以住校。壤塘教育的变化真可谓翻天覆地……”年近60岁的壤塘县双语寄宿制中学教师阿吾感叹60年壤塘教育发展变迁。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壤塘县有幼儿园45所,小学10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高完中1所。仅2017年,该县在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就超过2亿元。

近年来,壤塘县各中小学、幼儿园里录播室、多媒体教室、图书馆等教育教学设施不断完善,深刻印证了壤塘县民族教育在硬件方面的可喜变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60年来,壤塘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效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同时,该县大力实施教育“十年行动计划”,每年召开教育发展大会,破解教育发展难题,营造了全民尊师重教的浓厚氛围。

转变

从“要我上学”到“我要上学”

2015年,壤塘县藏族考生尕尔王初以高考605分的成绩被中国人民大学录取,这是该县考出的第一个重点大学学生。

2007年到2017年10年时间,壤塘县考录大中专院校学生628名。

尕尔王初的经历和十年数据的背后,离不开壤塘县党委政府对民族教育事业的关心关注,离不开教育工作者们对民族教育的坚守和倾力付出。近年来,壤塘县民族教育的发展成果深刻诠释了当地农牧民群众思想观念的转变。

近几年,位于壤塘县最偏远的上杜柯乡中心校,学生入学率猛增,从10多名学生增加到430名学生。这是壤塘县农牧民群众从“求生存”到“谋发展”,学生从“要我上学”到“我要上学”思想观念转变的一个缩影。

“以前就想着放牧才能生存,不理解为什么要送孩子上学。现在才终于知道,孩子只有读书才有出路,才可能真正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的生活。”上杜柯乡鱼托村学生家长布托告诉记者。

上杜柯中心校的老师们回忆,多年前每到春季采挖药草季节,学校教室、操场都是空荡荡的。县乡干部、村“两委”成员、学校老师就要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劝学生入校上学,甚至还要赶赴青海、甘孜等地寻找学生。

“现在,家长都自觉自愿就把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学生数量逐年递增,控辍保学基本达到标准。”上杜柯中心校校长王国华告诉记者,现在,学校办学理念已从抓学生数量转变为提高教学质量。

2007年前壤塘县学生入学率仅30%,到2018年年初,该县正常适龄人口小学入学率为100 %,小学在校生年辍学率为0,小学毕业班学生毕业率为100%;初中阶段入学率100 %,15周岁人口初等教育完成率为100 %,17周岁人口初级中等教育完成率为 100%……

数据折射成绩,成绩引领未来。60年来,在杜柯、则曲河畔,矗立起一座座崭新学校,农牧民的子女们放下手中的锄头和鞭子,背起书包走进学堂,这就是对壤塘县教育事业发展60年来最好的印证。

突破

质量提升助推教育事业新跨越

“只要你把孩子送到学校,我们会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照顾他们,给他们创造最好的学习环境,陪伴他们一起成长”,这是上杜柯乡中心校的老师们跟学生家长签订的承诺书,立下的“军令状”。

正是因为这份承诺,近年来,该校老师没有一个辞职或调走的。“我们在向家长做出承诺的那一刻,便签下了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老师们说,他们和家长签下是一份责任和信任。

在壤塘大地,就是这样一支支“不走”的教师队伍,为农牧民孩子撑起了走出大山、拥抱世界的梦想。

近年来,壤塘县民族教育不断取得喜人成绩,壤塘县教育人并没有安于现状、停滞不前。“想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不仅要改善办学条件、转变群众思想观念,还要提升教师队伍综合水平”已成为该县党委政府、教育工作者们的共识。

为提升教师队伍综合素质,壤塘县在继续实行“绵阳—壤塘”结对帮扶的基础上,建立了科学严格的骨干教师考核评价体系,把在学科教学、教育科研、教学改革、培养青年教师等方面具有引领作用的优秀人才选拔成“骨干教师”,实行动态管理,为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以前,老师们的文化素质不高,民间流传着‘文盲带文盲’的说法。现在,老师们的教学水平越来越高,孩子在学校里全面发展,作为家长我们特别放心。”壤塘县学生家长尕让卓玛如是说。

如今,随着教师队伍综合素质的不断提升,学校课程的开设也越来越丰富了,各种兴趣班遍地开花。学校管理也更加人性化、现代化,校医、生活管理员……人人各司其职,保障了学生在学校里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学校教师队伍从60年前的39人到2018年年初的569 人,并逐步配齐了艺体老师,学生的素质教育得到了最好保障。

如今,行走在壤塘县的城区、乡镇、村寨,无不感叹,最漂亮的是学校,最现代化的也是学校。“教育优先”“人才战略”“扶贫先扶智”……这些铿锵的话语不止是一句句口号,更是托起全县人民建设美丽壤塘,与全国全省全州人民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梦想和希望。

·尼玛初 陈梅 罗尔基 桑木周·

中共阿坝州委机关报 阿坝日报社出版
总编辑:何君 副总编辑:刘树刚 华文军 克波 杨刚
阿坝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0500500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虚假新闻举报:0837-2828785

2018-05-17 ——壤塘建县60年巡礼之教育篇 5 5 阿坝日报 c57546.html 1 春风六十载 高原教育硕果香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