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 : 阿坝日报汉文版 | 阿坝日报藏文版 | 四川民族教育报 | 往期数字报 |
第03版:县乡新闻·壤塘

砥砺奋进 谱写医疗卫生发展新篇章

——壤塘建县60周年巡礼之医疗篇

白内障手术

义诊巡诊活动

重症监护室

做手术现场

县医院门诊大楼一角

医疗单位到上杜柯义诊

藏医院外科大楼

“小病扛,大病拖,重病等着见阎王”

“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

昔日流传的民谣,真实反映了曾经的壤塘县农牧民患病后的状况。随着医改的深入和医疗保障体制不断完善和提升,而今“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看病有补助,医疗有保障”已悄然成为农牧民健康有保障的真实写照。

沐浴在党的民族政策阳光下,壤塘医疗卫生事业在广大医疗卫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从孕育、降生、成长、壮大走过了60个春秋,几代人为之奋斗的事业终于走到了今天花团锦簇、硕果累累。一项项利民、惠民的政策出台、一件件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举措得以实施。如今,壤塘县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已初步建立,广大群众的健康有了基本保障。

提高医疗诊治水平

织牢基层医疗“网底”

提高医疗水平是势在必行的先决条件。为此,壤塘县从“软件”与“硬件”两方面入手,提高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改善诊疗环境,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同时加强对乡镇卫生人员和村医进行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的诊疗能力,让群众能够切实享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质量和资源。

今年48岁的巴姆是壤塘县吾依乡吾依村的村民,她记忆里最深刻的就是过去乡村医疗条件差,村里没有卫生室,乡村医生紧缺,传染病、地方病多。但是现在可不一样了,村卫生室条件就很好,医疗费用低,有个头痛脑热的,在家门口就能治好了。

“过去听诊器、血压计和体温计就是我们给病人看病的三大法宝,如今每个乡卫生院都配有B超机、心电图机等现代医疗设备,乡卫生院的条件都快赶上县里的了。”来自上杜柯乡的杨天奎医生乐呵呵的说道。

变化不仅在乡卫生院,在壤塘县人民医院从医快35年的老医师谢光辉也见证着壤塘医疗卫生事业的变化:“那时候县医院还是一栋旧楼,医疗设施非常差。心电图机在那个年代都很宝贵,连B超机都没有,分科也不是很细。医生也很少,对新医生的培训基本上就是老医生传帮带,医院的硬件水平也落后,极度缺少检查和治疗器械,能选择的药品非常少,能使用的治疗手段也非常缺乏。

近年来,壤塘县人民医院在省委、省政府民族卫生十年行动计划的支持下,2015年10月完成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新住院楼6500平方米,总投资1500万元。2012至2015区域医疗中心设备建设新购置医疗设备1950万元。拥有大型医疗设备:CT、DR、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血球计数仪、移动小C臂、体外冲击波双定位碎石机、神外动力系统等。

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壤塘县卫生计生工作在国家卫计委、省卫计委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基础设施建设、设备配置、人才队伍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截至年初,全县共有县级医疗卫生机构4所,其中,通过标准化建设达到二级甲等综合医院1所、二级乙等藏医院1所,疾控中心二级乙等1所,保健院正在创建二级乙等,乡卫生院共12所。全县卫计系统人员总量达到325人,每千人口有卫生技术人员7.6人。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床位数达233张。

医保扩面提标

提高医疗救助“兜底”能力

生不起病曾经是不少群众的真实写照。现在,随着医改的深入和医疗保障体制不断完善和提升,群众病有所医、医有所保已成为现实。

过去人们遇到小病就拖,主要问题还是在看病贵的问题上,如今有了医保,老百姓医有所保,身体素质也在渐渐提高。有了医保之后,医院的就医人数每年都在增加,除了人口基数的增长原因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于,多种政策的实施让百姓有‘能力’看病了。

岗木达乡达日村村民仁盘对此深有体会,“过去由于没钱看病,有病一直拖,后来拖成了大病。现在家里人都参加了新农合,有点不舒服就去医院看。”仁盘是精准扶贫对象,因常年患病让他本就一贫如洗的家里更是雪上加霜,但是作为精准扶贫对象的他如今看病、住院治疗都花费不大,因为贫困患者在县域内就诊以及按规定转诊至上级医院就诊产生的医疗费用经由城乡居民基本保险、大病保险、民政医疗救助、爱心基金和卫生扶贫基金层层救助,自身只需承担很少一部分医疗费用。

石里乡中大石沟村83岁的尔洛,因为感冒、肺气肿已经在壤塘县人民医院住院一个多星期了,住在明亮宽敞的两人间内,惬意的看着电视,一边和记笔者聊着天。她回忆起过去的看病经历时感慨万千,“那时做梦都想不到医疗条件会这样突飞猛进。我记得那是1956年的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输液,有了病找大夫开点药吃就行了。”

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攻坚方向,壤塘坚持“保基本、兜底线”的方针,将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放在心中、扛在肩上。

2006年,壤塘县被确定为四川省第三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制定出台了《壤塘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方案》,初步建立了农牧区群众医疗保障体系。参合率由85.59%上升到95.13%,基本实现农村人口全覆盖。2009年住院医药费用平均报销比例达60.45%,人均报销1240.67元,有效减轻了农牧民群众看病就医负担。

对于贫困患者来说,高额的治疗费仍然让他们担心,不过现在这种担心也将成为历史。在壤塘县县域内治疗疾病,贫困患者入院不缴一分钱,出院只需缴纳自己应付部分,本着“医疗机构多跑路、让贫困患者少跑路”的“一站式”服务原则,贫困患者出院后,后续报账程序由医疗机构完成。如今,壤塘县正在整合医保局、民政局、卫计局等医疗保障资源,整合完成后将在政务大楼设服务窗口,届时将能正真意义上完成贫困人口医疗费用报账“一站式”服务。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壤塘的公共卫生事业快速发展,改写了百姓看病难、吃药难、人均医疗保障水平低下的历史,真正为老百姓撑起了健康保护伞。

改善医疗服务模式

群众享受高质量医疗服务

在壤塘县,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医疗服务队到偏远的农牧区为群众看病诊治、检查身体。“医疗队的医生们不仅给我们免费检查身体,还会给我们送一些常见的药,告诉我们平时如何保养身体,为我们提供贴心的医疗服务。”该县农牧民群众感慨地说道。

壤塘县充分发挥流动卫生服务队的作用,采取固定和流动相结合的方式为农牧民提供服务,就连行动不便和居住偏远的农牧民也能享受到同样贴心的医疗服务。每年,医疗队都会不定期走村入户、进寨入村,积极开展防病治病和巡回医疗,大力宣传党的民族政策,用热情服务和精湛技术,解除群众疾苦,被群众亲切地称着“门巴”。

拥有自己的私人医生、身体不舒服能及时咨询、医护人员上门诊断治疗……如今这种贴心的“私人订制”服务,让壤塘百姓赞不绝口。壤塘县全面加快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建设步伐,旨在让国家分级诊疗的红利惠及更多的普通群众。

在建档立卡贫困户和残疾人手里,有一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联系名片,上面清晰地写着联系人员的姓名和电话号码。“以前为了看病开药,每周至少要去两趟县城,不仅路途遥远,而且排队也浪费时间,太不方便了。现在我们有问题随时可以跟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联系,也可以请他上门来给我们检查身体。”

目前,壤塘全县已组建家庭医生服务团队54个。由家庭医生服务团队与服务对象签订服务协议书,保证签约服务的质量和成效。截至目前,全县已签约三万余人,签约率已达98%。

“签约服务医生通常会带上常用药和便携医疗器械,常见疾病、慢性病预防治疗宣传手册以及健康扶贫、签约服务、分级诊疗等宣传资料为签约家庭开展医疗及宣传。”壤塘县卫计局工作人员杨文富告诉笔者,通过主动的健康服务模式,壤塘县基本实现了从治疗转向预防、从医疗转向健康、从点的服务转向连续性服务、把保险保障融合进健康和医疗服务。

“现在我们这些老年人每年都能免费体检一回,这都是党和政府对我们的关心和关爱。”为了进一步提高老年人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自2016年开始,壤塘对老年人进行免费健康体检,为他们建立健康档案,随时关注老年人的健康动态。

进入新世纪以来,壤塘县已初步形成较为健全的卫生应急、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服务网络体系,免疫规划、传染病防控、妇幼保健各项业务指标均达到上级部门规定的控制目标;传染病防治、地方病防治、职业病防治、慢性病防治等工作都取得了显著成绩……

自壤塘建县以来,党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1976年成立了藏医科, 2010成立中藏医院,并进行重点扶持。时至今日,创建了“藏药浴科”、“藏医康复科”以及“针灸专科”3个州级特色专科和一个省重点藏药浴专科。在县中藏医院设立康复理疗科,在乡卫生院、部分村卫生室设立中医康复科,开展康复医疗服务试点工作,按照因地制宜、实用、方便的原则,乡镇卫生院配备中药130余种,中藏成药20余种以及煎药机,使用县中藏医院自制的中药、藏药、药酒等13个品种,发挥出了简、验、便、廉的中藏医药特色,极大地方便了患者,县医院、县中藏医院、妇幼保健院与绵阳医院建立了战略帮扶关系,双向交流合作趋于常态化,提高了疑难危重病例诊疗水平。

壤塘医疗卫生事业60年来与全县经济社会同步发展,走过了波澜壮阔的辉煌历程,从小伤包扎到开颅手术,迈出了历史性的步伐,为壤塘人民群众健康梦筑起了一道道坚实的屏障。

·索朗吉 向巴措 罗尔基 王娜·

中共阿坝州委机关报 阿坝日报社出版
总编辑:何君 副总编辑:刘树刚 华文军 克波 杨刚
阿坝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0500500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虚假新闻举报:0837-2828785

2018-06-25 ——壤塘建县60周年巡礼之医疗篇 5 5 阿坝日报 c59819.html 1 砥砺奋进 谱写医疗卫生发展新篇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