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 : 阿坝日报汉文版 | 阿坝日报藏文版 | 四川民族教育报 | 往期数字报 |
第03版:专 页

此景只应天上有 人间何来黄龙池

——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6年发展纪实

在黄龙,遇见什么样的美景都不是难事,在漫山林间,在潺潺流水中,艳阳高照时,雪花飞舞下;

山中精灵,唤起了冬的颜色,沐浴冬日暖阳,惊叹不知人间;

……

网络上这些描述黄龙的语句,展现的如诗如画的意境,无不让人心驰神往,实地游览过的游客更是感叹“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何来黄龙池”。

时间追溯到1982年,黄龙风景区对外开放。36年来,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松潘县委、县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在一批批黄龙人的共同努力下,领改革开放之先,享改革开放之惠,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实现了从1982年接待海内外游客2万人次到2015年249.5万人次,景区游客接待和旅游收入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36年见证了黄龙风景区的飞速发展,从昔日“养在深闺人未识”的自然瑰宝转变为年产值近4亿元的区域经济龙头,为阿坝州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作出了积极贡献。回望黄龙风景区的发展历程,数字变化背后,是景区从基础设施建设到优质服务的飞跃之路,是近年来州委、州政府全面实施“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加快推动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的一项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如今的黄龙风景区正朝着建设国际旅游精品区阔步前行。

A

历史需要共同铭记——

这是艰苦卓著、开拓进取的36年

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成立至今,伴随着中国旅游业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保护开发和跨越发展两大历史时期。1982—2000年,主要以环境资源保护为主,旅游开发处于探索和缓慢发展阶段;2001年以来,实施旅游开发和环境资源保护并重的策略,开启了黄龙旅游产业大发展时代,实现了景区从单一保护到 “以旅游强保护、以保护促旅游”的跨越发展新局面。

黄龙风景名胜区建立初期,黄龙保护、开发、建设的先行者们,为提升景区品质、树立景区品牌四处呼吁、多方奔走,克服信息不畅、交通闭塞、人力缺乏、环境恶劣、生活艰苦等重重困难,全力推进景区规划开发、项目申报和品牌建设各项工作,为提升景区知名度、扩大景区影响力做出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探索实践,促成了黄龙成为国际知名景区的华丽转身。

“那时候从都江堰出发,一路途径汶川、茂县、松潘,到黄龙要走几天。”说起刚到黄龙的情景,职工杨斌记忆犹新。

杨斌是第一批参与黄龙建设的工作者,他说,虽然黄龙的景色很漂亮,但是离大城市比较远,最初大家都担心来的游客少。

引水方知开源难。黄龙风景区的开发建设,是一曲艰苦卓著、开拓进取的时代赞歌。在黄龙景区开发建设初期,老一辈“黄龙人”在高原气候条件恶劣、机械设备缺乏的艰难环境下,于1984年用原木和片石建成了景区4.5公里上山栈道和5.28公里下山栈道;1987年完成了51公里松平公路维修养护工作;1991年建设景区木质栈道3.8公里、土石栈道2.6公里;1993年建成川主寺至黄龙39公里,单车道、黄土路面道路;1998年科学调整游览线路后,修建木质栈道3.7公里,土石栈道3.2公里,切实改善了景区游览环境,保护了景观资源;1999年按照三级沥青路面标准建设漳黄公路,并于2001年竣工通车,全面改善了景区可进入性……

在跨越发展阶段,黄龙景区旅游设施建设得到了根本改变和质的飞跃,夯实了景区旅游发展基础。在当前转型升级期,景区旅游设施完善从规划开始,力求从专业化、标准化和国际化着力,促进景区旅游接待基础设施全面提档升级。

当前,黄龙景区依托快捷的陆空交通网络和完善的旅游服务设施,彻底改善了景区可进入性和游览舒适度。在黄龙各类基础设施提档升级的同时,景区外部交通环境也在发生着深刻变化。景区外部交通的不断改善,解决了长期以来制约黄龙景区发展的交通瓶颈问题,彻底改善了景区可进入性和游览舒适度。通达的交通、完备的旅游服务配套设施,也为景区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条件。

B

数据展示光辉历程——

这是日新月异、长足发展的36年

冬日的黄龙,大雪纷飞。置身雪山、木屋、寺庙、云雾、冰挂、彩池融为一体的世界里,仿佛呈现的是一幅天人合一、“奇、绝、秀、幽”的大美画卷。

是的,黄龙就是一张无与伦比的品牌,它的魅力源于自然的恩赐,山水之美让人陶醉。

如何让游客在欣赏黄龙美景时有更多的舒适感?36年来,黄龙人牢固树立游客至上的工作理念,全力维护游客合法权益,努力营造“安全、健康、诚信、有序”的旅游环境。按照“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廉洁高效”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工作任务,通过规范行政执法、建设法制社区、执法公开等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强化旅游市场监督管理,切实抓好旅游投诉受理工作,坚决打击和惩治损害旅游者权益、扰乱旅游市场秩序的各种不正当经营行为。经过36年的不懈努力,杜绝了黄龙沟主景区、牟尼沟景区、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私自摆摊设点、强买强卖、尾随兜售等违规行为,景区旅游环境得到全面规范和净化,受到了国内外游客的一致好评。

旅游业作为潜力巨大的“朝阳产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但因其本身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依赖性,使其具有极其脆弱的一面。黄龙景区对外开放36年来,曾多次面临自然和人为等不可抗力因素的考验。在各类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考验下,黄龙人不断总结经验、深化认识、完善措施,不断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制定了包括地质灾害、交通事故、网络故障、游客人身安全等几十种涵盖景区管理服务工作各个层面的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方案。同时,根据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牢固树立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切实强化应急演练和员工培训,努力增强处置各类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实际工作能力。

舒适感有了,让更多的人欣赏、提高景区的人气是关键。36年来,黄龙管理局积极开拓客源市场,全力推进黄龙旅游业快速发展,景区营销工作从国内走向国际,从单一走向多元,从“单打独斗”发展到区域联合,从线下走向线上,实现了营销理念大转变,营销模式的大创新,思路决定出路——景区游客数量快增长,游客满意度逐步提升,黄龙旅游发展新局面正在形成。

数据是最好是佐证:1982年景区接待游客2000人次,旅游收入仅1万元;1991年旅游人数达到1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63.8万元。2001年升级为正县级事业单位后,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迅猛增长,2004年游客人数首次突破100万大关,实现旅游收入1.43亿元;2007年景区游客接待达到178万人次,创造旅游收入3.13亿元;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黄龙管理局积极筹措,全力促进灾后旅游恢复振兴,实现游客接待34万人次;2010年游客接待再次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10万人次;2015年游客接待达到249.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14亿元,各项发展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到2017年,黄龙景区累计接待游客超过270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0亿元,与九寨沟一同成为阿坝州旅游业龙头,带动九寨黄龙旅游环线城镇“食、住、行、游、购、娱”等多业态繁荣发展,为推进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C

荣誉激励携手前行——

这是不忘初心、硕果累累的36年

36年来,尤其是在黄龙风景名胜区建立初期,黄龙保护、开发、建设的先行者们克服重重困难,不断努力探索,促成了黄龙从藏于深山之中的自然瑰宝到闻名中外的风景名胜区的历史转变。

在黄龙景区正式对外开放初期,面对经费紧张、设备缺乏、职工人数少、管护面积大等工作困难,黄龙管理局始终坚持“科学规划、统一管理、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全力推动资源保护工作深入开展。开发建设的先行者们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守护着世界遗产地的山山水水,以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扎实有效的工作举措全面开展景区各类资源调查研究,建立健全了自然资源保护开发的各项规章制度,组建保护巡逻队,坚持定期巡山,强化护林防火,严厉打击盗采矿产资源、非法狩猎等不法行为。

同时,不断改变垃圾、污水处理方式,切实强化景区景点、栈道沿线、厕所卫生治理工作,全面推行“分段定岗、清扫保洁”制度,初步完善了景区各类污染物无害化处理机制,为保护黄龙各类资源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实现黄龙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36年来,黄龙卓越的保护发展成就结出累累硕果。

1982年,黄龙因其独特的、规模宏大、类型繁多、色彩丰富的地表钙华景观被国务院审定为第一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992年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2001年被纳入“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2004年通过“国家地质公园”评审;2012年升级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黄龙景区先后获得 “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全国风景名胜区先进集体”“全国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先进单位”“旅游行业全国青年文明号”“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基地““全国文明旅游先进单位”“全国综合秩序最佳景区”“第三批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理想信念教育基地”等多项殊荣,景区管理服务得到了高度认可。

黄龙36年发展历程积淀了新经验,勾画出新蓝图,展现出新平台。伴随着“十三五”建设的步伐和省委提出的“推进旅游资源大省向旅游经济强省跨越”的新思路,以及州委州政府提出的 “创建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州”统筹部署,黄龙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在未来发展进程中,黄龙人将继续开拓创新、只争朝夕,以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努力践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着力解决景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深入挖掘景区发展潜力,全面实现景区“管理常态化、服务人性化、营销实效化、建设最优化、保护重点化”的工作目标,加快黄龙国际旅游精品区发展步伐,再创黄龙发展新辉煌。

中共阿坝州委机关报 阿坝日报社出版
总编辑:何君 副总编辑:刘树刚 华文军 克波 杨刚
阿坝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0500500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虚假新闻举报:0837-2828785

2018-12-11 ——黄龙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6年发展纪实 5 5 阿坝日报 c71779.html 1 此景只应天上有 人间何来黄龙池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