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 : 阿坝日报汉文版 | 阿坝日报藏文版 | 四川民族教育报 | 往期数字报 |
第05版:人物·视点

吴秀琼:有愧于家 无愧于师

“这一切源自于我出生在农村,源自于我是农民的女儿,源自于那一双双和我小时候一样的渴求知识的眼睛。”1989年,年仅19岁的吴秀琼从雅安师范学校毕业,花样的年华里,她选择回到山区,并且一待就是29年。

从最初的雅安市汉源县坭美乡中心小学校,到爱人所在的凉山州甘洛县坪坝乡中心小学校,再到如今的甘洛县海棠镇中心小学校,吴秀琼工作后几经辗转,却始终奋斗在山区的教学一线。

“我懂得落后的农村需要改变,需要一批批新生的力量,需要精神的营养,所以我心甘情愿、任劳任怨,几十年如一日地扎根于农村的三尺讲台而乐此不疲。”

就这样,她一直默默地吐着芬芳,送走一批又一批学生,为落后的山区农村注入了一丝丝鲜活的血液,也为一个个贫穷的家庭带来了希望。

诲人不倦 桃李芬芳

担任着主科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吴秀琼从来没有放松,课前备好每一份教案,课上把书本知识讲得鲜活生动,课后细心批改每一本作业,沟通好每一个孩子,“这是我每天最重要的事情。”

为了了解孩子们的家庭状况,吴秀琼时常进行家访。夏天山路崎岖泥泞,来回几十里路,有时打着电筒回到家,已是晚上八九点钟。冬天雪花飞舞,她出门时已近天黑,等冒着风雪回来,早已是夜深人静。

“我是语文老师还是班主任,不仅要教给孩子们语文知识,还担负着他们性格的塑造、人格的养成,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引导。”

吴秀琼努力从教材中、生活中挖掘思想素材,利用课堂和各种班队活动对孩子们进行教育,让他们养成乐观积极的个性,形成互爱互助充满正能量的班集体,她所任教的班级多次被当地政府评为“先进班集体”,也在武术操、诗歌朗诵等比赛上频频得奖。

春风化雨 润物有情

除了引导学生们学习,吴秀琼对他们的生活也尤为关注,对残疾、单亲孩子和留守儿童特别地照顾。

小林(化名)是个腿有残疾的孩子,虽然拄着拐杖却从来没有放弃过学习,而由于经常住院治疗,他还是落下了许多课程,但每次住院回来,吴秀琼都会把落下的课程给他补上。

另外一个孩子小敏(化名),在很小的时候就没了妈妈,更不幸的是在她三年级的时候,爸爸又出车祸离她而去,留下她和年迈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看着这个可怜的孩子,我的心都要碎了,把她搂在怀里,让她痛痛快快地哭过以后,鼓励她面对现实,树立起生活的勇气,为自己拼出一条路来。”吴秀琼在生活和学习上给了小敏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小敏也更懂事更努力了,后来以优异的成绩毕业。

对于留守儿童,吴秀琼也像妈妈一样关爱着他们,给予他们温暖的怀抱,“孩子们总是把我比作妈妈,很爱我,在外求学也经常给我打电话汇报取得的成绩。”

笔耕不辍 钻研学习

兢兢业业做好教学与教育工作的同时,吴秀琼也常常把工作中的经验和感悟,与学生擦出的心灵火花记录于笔端,积极地探索教育教学方法,其所著的《猜谜识字好处多》发表于《中国教育科研与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在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重要性》发表于《成功》杂志,《彝族聚居区小学低年级班主任工作心得》发表于《课程教育研究》,此外还有多篇论文著述在各类评选中获奖。

“能给别人些许的帮助是我最开心的事情。”吴秀琼在做好自己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在校本培训中主动承担多次专题讲座,给大家进行了多方面的指导。2016年10月甘洛县新编修订教材培训中,教研室特意聘她为培训学员作新编修订教材试教展示和理论指导。

有愧于家 无愧为师

吴秀琼的丈夫同样是一名热爱教育事业的人民教师,且一直坚守在甘洛县最偏远、条件最艰苦的坪坝乡中心小学校,他们至今还两地分居。

2013年,78岁的公公心脏病复发,憨厚淳朴的老人为了不影响两人的工作,竟瞒着他们在乡卫生院治疗,因而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最终撒手人寰。

2014年,吴秀琼婆婆白内障导致双目失明并患上癌症,在医院治疗一段时间后回到老家,而他们却丢不下学校的孩子,只有花钱请人照顾。“老人弥留之际,我们都没在身边、没能尽孝,这是我永远无法释怀的。”

吴秀琼母亲不幸患上肺心病,常年受着病痛的折磨,作为女儿的她却不能侍奉于病榻前,吴秀琼父亲安慰她说:“你妈妈有我呢,你们安心工作吧!不能耽误那么多的孩子!”

吴秀琼把更多的时间都用来陪伴学生了,但她却从未后悔过。“为人子女,为人父母我都是深感遗憾的,但是为人师,我没有遗憾!”

(据《教育导报》)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中共阿坝州委机关报 阿坝日报社出版
总编辑:何君 副总编辑:刘树刚 华文军 克波 杨刚
阿坝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0500500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虚假新闻举报:0837-2828785

2018-10-12 6 6 四川民族教育报 c68034.html 1 吴秀琼:有愧于家 无愧于师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