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刊 : 阿坝日报汉文版 | 阿坝日报藏文版 | 四川民族教育报 | 往期数字报 |
第08版:知 识

俄罗斯人为何成了“战斗民族”?

“用一个词来形容俄罗斯,你会想到什么?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词一定是‘战斗民族’。”在网上,俄罗斯网友反驳称:“我们可不是战斗民族,英国人、美国人比我们好战多了。”俄罗斯人不接受“战斗民族”的称呼,可能是不太了解,该词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

1840年以来,清政府在对外战争中屡屡遇挫。早在1923年11月1日的《会声杂志》(上海工部局华员总会会刊)上,便头条发表了《中国缺乏战斗的民族精神》一文,引用陈启天先生的话:“中国缺乏科学的物质文明,已有人极力提倡了;中国缺乏斗的民族精神,却少有人注意培养。”

在当时,“战斗民族”被视为应对民族危机的解药,但对“战斗民族”的定义非常宽泛:古希腊、古罗马乃至中国的秦朝,都被视为“战斗民族”,连阿尔巴尼亚的梅尔梭罗人,也被称为“最猛挚之著名战斗民族”。

人们形成了这样的历史观:“战斗精神”是民族崛起的要件,一旦它被文明所遮蔽,该民族将走向消亡。

这种“彪悍”可能是历史书写的产物。从英国学者费吉斯的《娜塔莎之舞:俄罗斯文化史》中可以看出:在西方文明冲击下,近代俄罗斯出现了民族认同的焦虑,为建构“俄罗斯性”,不得不将夸张地方特色,使其成为集体身份的象征,走进用文化抵抗文明、用特殊性替代普遍性的格局中。

比如伏特加,本是波兰民间的一种酒,古代俄罗斯平民较少饮用,但在学者们 “伏特加是俄罗斯民族的灵魂”的鼓噪下,越来越多的平民沉浸其中,使俄罗斯男性平均寿命一度降至50多岁,低于女性近20年。再如冬季的冰桶挑战,是所有高寒地带居民都有的习俗,但俄罗斯却将其视为民族特色,在中小学乃至幼儿园中推广。

性格急躁本是人之常情,但被装扮成“耿直”“率真”,成了“俄罗斯性格”,在此鼓励下,一些人自控能力下降。

可见,“战斗民族”是中俄在现代转型中误会的交集:后者试图塑造“独特性”,恰好契合了前者的期望。在大多数中国人眼中,“战斗民族”是一种褒扬,但这种褒扬很难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得到认可。

“战斗民族”的风险在于“刻板印象”。即以偏概全,忽略了俄罗斯人的多样性。

俄罗斯人高度重视教育,文化积淀深厚,普通俄罗斯人举止斯文、非常有教养,即使在食不果腹的困难时期,人们购物时依然队列整齐,少有夹塞、吵架现象。俄罗斯人非常看重个体尊严,即使失业,也不愿在街头摆摊……凡此种种,显然不属于“战斗民族”性格。

在今天,许多年轻网友称俄罗斯人是“战斗民族”,主要是受日漫《七龙珠》影响,其中赛亚人天生性格暴躁、战力极强,被称为“战斗民族”,符合网友们对俄罗斯人的刻板印象。

在当代汉语中,“战斗民族”的褒义远多于贬义,但名从主人,人家不接受,还是不妄说为好。

(作者唐山,原载《北京晚报》,有删节)

中共阿坝州委机关报 阿坝日报社出版
总编辑:何君 副总编辑:刘树刚 华文军 克波 杨刚
阿坝日报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授权 不得复制或建立镜像  蜀ICP备05005001号  违法和不良信息、虚假新闻举报:0837-2828785

2019-06-14 6 6 四川民族教育报 c82444.html 1 俄罗斯人为何成了“战斗民族”? /enpproperty-->